奔腾新闻记者 李璟
节水装备是节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支撑。
11月3日,工业和信息化部、水利部联合印发《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(2025—2030年)》(简称《方案》),明确提出通过五年攻坚,推动我国节水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《方案》提出了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。到2027年,重点节水装备取得突破,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,培育一批节水装备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等;到2030年,构建覆盖全面、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,高性能、高效率、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,节水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。
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《方案》的出台,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节水装备供给能力不足、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情况,进一步巩固提升节水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。
当前,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。具体到工业领域,2024年工业用水量为971亿立方米,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%,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,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。
与此同时,我国节水装备产业仍面临高端技术瓶颈,如高端反渗透膜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,进口替代率亟待提升。
在此背景下,《方案》的出台既是应对国内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,也是抢占全球节水装备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。
《方案》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,围绕推动供水、用水、回用装备发展和数智化转型4项重点任务,提出节水装备亟需攻关的关键零部件、材料和工艺等,通过“点”上突破,构建涵盖材料研发、装备制造、系统集成的节水装备产业链“线”式协同,实现全流程、多场景的“面”上节水。
为保障目标实现,在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方面,《方案》围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、加快完善标准体系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,提出四方面构建支撑体系。政策层面将落实设备更新政策,探索设立节水产业基金,推广“节水贷”等绿色金融产品;标准体系建设将加快水效评价、智能运维等急需标准研制,推动优势标准国际化;科技创新领域将通过“揭榜挂帅”机制攻关核心技术,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与中试平台;人才培养则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,强化专业技术培训。
责编:ZB